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資源】中壢木匠家 巧手修 人與物皆重生


20160711 09:34 中時電子報 張瑞昌

一杯免費咖啡能為一個小鎮帶來什麼改變?「木匠的家關懷協會」在桃園中壢深耕十數載,從社區咖啡館轉型成環保教育據點,二手物品、廢棄家具以及聘僱的弱勢族群都在此獲得了重生的機會。

收二手家具意外轉型

由《中國時報》與正聲廣播電台合作的「新故鄉動員令」節目中,木匠的家關懷協會理事長秦宗春和行銷企劃黃子凡向主持人、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張瑞昌分享,這些年他們如何一步步實踐「人休習,物修惜」的精神。

「木匠的家」成立於1999年,最初提供免費咖啡和英語會話活動,同時回收民眾家中淘汰的家具和物品,店員、修繕工和倉儲人員等20多人全是身心障礙者。他們期待民眾停下忙碌的腳步休養和學習,壞掉的東西也能獲得修理和珍惜的二次機會,兼顧環保和公益。

木匠的家最初成立是想和撞球館「搶生意」。身為中原大學國貿系助理教授的秦宗春沒想過有朝一日會經營自己企業倫理課上的案例。他指出,1990年代中壢的撞球間很多,中原大學5位教職員和1名美國牧師覺得會影響風氣,想提供年輕學子一個單純的地方,不收取分文的社區咖啡館因而誕生。他說,「很多人不好意思喝免費咖啡,把家裡用不到的東西捐給我們義賣,結果物資愈來愈豐富,就有了環保義賣店。」

他們自2004年開始兼營二手家具回收與修繕,主動聘用弱勢和中高齡者。秦宗春表示,「希望這裡是中繼站而非終點站,我們給他們應有的尊重。這些年已成功輔導70多位夥伴回到社會。」

有聽覺障礙的孫玉琪兩年多前陪朋友來買鞋櫃後,先擔任志工,後來變成正職。她巧思將牛仔褲改成工作圍裙,兩個後口袋向前轉就可裝筆記本和工具,掛在腰間超實用,店內人手一件。孫玉琪童年發燒感染導致聽力受損,生性樂觀的她自嘲,「我是老人家的耳朵」,她從協會找到了過往工作都沒有的歸屬感。孫玉琪表示,「看到人家喜歡我改造的東西,好有成就感。」

最初協會窩在一個地下室並不起眼,靠著經營跳蚤市場和小額捐款支應租金,後來搬到一樓店面,還拓展成5個空間,包括咖啡館、公益二手店、木作工坊、家具展場和背包客小屋。然而,經營一個龐大的公益據點並不如想像中的浪漫,協會曾經幾度發不出薪水,「但我們從沒想過收起來,我們對社區有責任在。」秦宗春說。

員工全聘身心障礙者

位在中壢中北路上的公益二手店面有108坪,後方還有近150坪的木作工坊和家具展場,各類物資應有盡有且整齊乾淨,全賴工作人員細心整理。黃子凡指出,幾乎每天都有人寄二手物品來,當中以衣服最多,他們曾經在過年一天收到上百箱。黃子凡感嘆,「有些人會將衣物洗乾淨甚至用真空袋包起來,但打開袋子飄著異味的情況也有。」

打工換宿獲老外青睞

木匠的家時常舉辦系列講座和社區活動,每周二至五晚間有老外和民眾用英語輕鬆聊天,很受到地方歡迎,另外背包客小屋還號召外國背包客以工換宿,協助整理回收物、為弱勢家戶修繕房屋或至學校開講。

中壢有眾多外籍移工,在木匠的家一天打工3小時就可換取免費住宿,讓中壢更像小小地球村。秦宗春回憶,「第一位背包客是來自澳門,他來了之後愛上這裡,前陣子又休假來住了很長一段時間。」

木匠的家朝著「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理想持續打拚,隨時敞開大門歡迎大家來坐坐,重新拉近社區日益疏遠的人際網絡,也為中壢打開國際知名度。

身障關鍵字[美少女運將]標籤 免費 外籍 回收 弱勢 行銷

標籤: , , , , , , , , , , , , , , , ,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