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別隔空問診 貼精障者標籤

聯合報╱陳萱佳/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秘書長(台北市)】2014.05.26 03:09 am

針對廿五日作家保真投書「野獸住進靈魂誰的放任?」一文中,將精神障礙者比喻為野獸等嚴重汙名精神障礙者部分,本聯盟提出嚴重抗議。一般精神科醫師針對精神健康問題到精神疾病的診斷,至少須有六個月的時間方可確定,投書如此主觀判定此傷人之舉必為精神障礙者所為,嚴重汙名精神障礙者與其家庭。

現今的精神醫療再怎麼進步,精神康復者的疾病診斷絕對不可能僅依據新聞媒體提供的資料即可判定。隨著各精神專業的抬頭與分工,精神疾病的診斷也同時必須參酌心理、職能、社工與護理等專業意見組成。

舉例現行對有明顯自傷傷人行為的精神康復者來說,有關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強制住院流程規定也非常嚴謹,除了兩位專科醫師鑑定,審查團隊還包含病權、法律等專業人士外,現行規定更加入必要時「應」啟動視訊或電話等必要步驟;隨著台灣人權意識的抬頭,精神醫療與精神疾病診斷的慎重可以代表社會的成熟程度。

社會發生如此令人傷痛且悲憤的事件,我們期待與各位一起發現背後的原因、一起避免同樣的悲劇再度發生,而身為精神康復者與家屬代表的我們,也期待社會大眾別再依據新聞報導資料,以「隔空問診抓藥」的態度將此行為標籤為精神疾病。

發生此次事件的同時,我們也看到有精神專科醫師表示:「我們門診很多這樣的小孩」,以「疾病的判定」來預知未來「恐怖事件的發生」。健保署統計,民國一○一年精神疾病門、住診(含急診)人數高達近二三七萬人;超過全台灣人口的十分之一。的確很多瞭解精神健康重要性的民眾已經勇敢就醫;包括就業易受挫且常遭雇主排斥的領有精神障礙者手冊的康復者,其人數為十一萬七千多人,占總年度就醫人數不到十分之一。當我們以精神疾病為標籤,標籤化這些勇敢就醫、勇敢回歸社會想要找工作或居住於社區的精神康復者為罪犯、暴力者的同時,殊不知這樣的標籤其實是莫須有且非常不應該的。這樣的標籤會導致更多精神健康有問題的民眾不敢就醫,家中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康復者不敢向外求援,北捷的悲劇也可能因此釀成。

當社會習慣將所有的人事物以粗糙省時的方式訂定標籤後歸類,「標籤化」讓我們漸漸地只能看到事件的表面,未能傾聽事件背後是否有著求援的聲音。精神疾病標籤化,讓我們誤以為沒有病的人不需要心理健康的協助;讓精神疾病患者背負莫須有的罪名;更讓許多可能疑似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們害怕就醫。

另外,在教育體系部分我們亦呼籲,沒有一個疾病可以預知人的一生,同理可證,沒有任何一個精神疾病可以預知往後的人生。康盟接收到許多孩子可能遭受精神健康困擾的家屬控訴,只要孩子罹患精神疾病,學校的教育體系不僅缺乏輔導資源,更直接放棄孩子的教育權。

當我們看到精神科醫師說「我們門診很多這樣的小孩」,我們該努力的是檢討社會的樣態,並給予這樣的孩子更多的愛與正向的支持,不應粗魯標籤化或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或精神康復者的未來。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終結真正比刀子殺人還要令人驚恐惡性循環。

身障關鍵字標籤 精障 標籤 精神 作家 精障者

標籤: , , , , , , , , , , , , , , , , , ,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