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過於寂靜的喧囂 震耳欲聾的沈默

2015-08-30 13:28:42 聯合晚報 聞天祥

影片開始,男孩在公車站與路人比手劃腳問路,然後走到一間寄宿學校,校內剛結束某個儀式,魚貫離去的學生紛紛向老師獻上花束。這幾個鏡頭都固定著分毫不動,甚至刻意擺得很遠,隔著馬路或門窗,安靜端詳。

然而這股穩定,很快就被打破。男孩先在宿舍被排擠,連張床位都沒有;接著拳頭伺候。但他也不好惹,在眾人面前以一擋四,甚至勒得一名對手幾乎窒息後,有了一席之地。而電影的鏡頭語言也轉化成如影隨形,亦步亦趨。

關於聾啞題材的電影不是沒看過,《熱淚心聲》(The Miracle Worker,1962)、《悲憐上帝的女兒》(Children Of A Lesser God,1986)都是從百老匯紅到好萊塢、甚至在奧斯卡榮獲演技獎的例子。但你幾乎沒看過這樣拍的:沒有對白,沒有字幕,也沒有配樂,但它也不是默片。片中一班演員都是聾啞,合情合理用手語溝通,非聽障角色出現的時候,則技巧地安排無需對話。但編導並不翻譯、也沒有說明字幕,你只能從角色的手勢、表情、甚至更激烈的肢體,去猜測意義,一如我們在生活中對他者的凝視。所以他們聽不到的自己發出的聲響(例如女孩接受密醫墮胎時的疼痛哀叫),或是環境裡的真實音場(彼此暴力相向時骨骼肌肉的撞擊斷裂),全都悉數收進片中。聽得到的觀眾和聽不見的銀幕世界,對照之下,竟有些毛骨悚然。

然而讓更多人不適的,恐怕並非此等形式;而是相較於大多數身心障礙電影所強調的勵志、悲憫,本片卻凸顯了這個小世界裡也是弱肉強食,權力慾望。男孩們用拳頭決定地位,女孩們用肉體換取金錢。那麼請問,開場時看似溫良恭善的師生圖像呢?從片中提供的線索看來,某些為人師者,甚至是推波助瀾的始作俑者!你說愛是救贖,男主角卻因為迷戀上其中一名女孩,而壞了大家的「利益」。因為你不讓喜歡的女生賣淫,大家就沒錢;你以為從別地方拿到錢,女孩就會留在你身邊?當佔有變成了偏執,慾望掩蓋了理性,愛就了最恐怖的武器。

這部電影愈到後面,愈令人難以足睹。與其說導演意在揭露,我倒覺得他要的是辯證。人可以依附體制共犯受制到什麼程度?黑暗齷齪中的那點叛逆覺醒,是拯救還是毀滅?

來自烏克蘭的《過於寂靜的喧囂》(The Tribe)去年在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單元大獲全勝,拿下最佳影片等三個獎,幾乎霸佔了影評人週整個頒獎禮。史拉波斯裴茲基(Miroslav Slaboshpitsky)也被歐洲電影獎選為年度最佳新導演。其特殊不羈的程度,讓我原本以為它在台灣的舞台就只有金馬影展而已,沒想到還有步上院線的機會。關於本片,有句形容他的話十分貼切:看似安靜,卻震耳欲聾。

身障關鍵字[睡美人病]標籤 影片 歐洲 排擠 宿舍 墮胎

標籤: , , , , , , , , , , , , , , , , ,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