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劉美妤:歧視,以及比歧視更晦暗的住宅政策


2015/03/23 天下雜誌 作者: 劉美妤

近日的台北充滿歧視。從柯文哲的「進口」外配之說,到美河市等捷運聯開宅住戶不滿社會住宅恐使房價下跌、嚷嚷要北市府賠償乃至築牆隔離社會住宅戶,再到護家盟宣稱北市府將舉辦同性伴侶可報名的自由婚禮是「霸凌市民」等,無一不是歧視性發言。

歧視是什麼?先來看看維基百科的解釋:「歧視,是針對特定族群的成員,僅僅由於其身份或歸類,而非個人品質,給予不同的對待。」社會住宅的輿論風波就是明顯案例,住戶所謂的「擔憂居住品質」翻譯成白話便是:讓那些窮鬼住進來,我們的社區會被搞成髒亂的貧民窟。

這件事從根本上就邏輯不通,首先,一個人的品行和他的收入何時有關聯了?用收入多寡來「預知」品德,這就叫歧視。我住在月租6000元的老公寓分租雅房,但我們的老社區從沒有帝寶社區那般高的犯罪率;我的長輩曾經窮到買不起孩子的鉛筆,但他們一輩子為善助人,不偷不搶不詐騙,當然更沒賣過黑心食品。

那只是顯而易見的歧視,藏在細節裡的魔鬼卻是這個方案本身。北市府釋出的社會住宅租金從1220029800不等,家戶收入低於當年度台北市百分之40分位點家庭之平均所得方能承租,這「市價85折」的租金完全不是真正的經濟弱勢族群所能負擔,而條件限制換算下來,每人月薪約5萬元,在我輩魯蛇看來可是相當優渥。事實是,這個方案根本不算社會住宅。

我在紐約時,常去位於遍地藝廊的雀兒喜區(Chelsea)的兩處公共住宅訪談,在那個單人月租金輕易超過兩千美元的昂貴地段,公共住宅提供的方案是:以家戶月收入之30%作為租金。也就是說,同樣的公寓格局,不同經濟能力的人,可用不同價格承租。若這三個月你失業,沒有收入,那這三個月的租金就是零元。因此,這裡收留了許多中低收入勞工家庭和僅有微薄退休俸的獨居老人,這樣交通便利的好區公共住宅自然供不應求,據說彭博政府也挺想漲租金的(當然局處人員向我否認傳言),但遭到民間團體大力反彈——因為居住是人權,而保障弱勢者也有合宜的居處,正是政府的工作。

紐約公共住宅這種以收入區分租金、固定費率於家戶收入30%的「浮動式房租」,在歐美相當常見,而臨近的日韓也採用此種方案。這樣的方式,保障了房租不超過所得的三分之一,以確保民眾能負擔日常生活的其他基本開銷;它也考量了所得的變動性,收入少時付得少,而一旦收入超過標準,表示你已有能力承租市價的房屋,就要換比你更需要社會住宅的人進來。

至於「那種地方」的犯罪率?公共住宅的居住品質當然算不上多好(其實比台北多數老公寓好),但我成天在那遊晃也沒被搶過。難免有人嗑藥,有人做地下買賣,但更多的卻是互助。不像高級公寓裡的人情疏離,公共住宅社區的鄰居之間會互串門子,進出時彼此問候,年輕點的會幫忙扶老人家走路,嘴上抱怨鄰居惹了什麼麻煩,轉頭依舊伸出援手,甚至還有老太太會招呼我這外人吃飯。颶風珊迪來襲時,我更見識到他們居民組織的熱血——位於淹水區的一處公共住宅由於收到太多民間捐贈的救災物資,居民們找來學校校車,把物資一車車親手送到其他受災的公共住宅去,災民幫助災民,窮人救濟窮人。

北市府的這570戶聯開宅,實際上並非公共住宅(public housing),而是接近平價住宅(affordable housing)的概念,通常做法是,政府透過重劃使開發商能在原商業區、工業區建住宅大樓,作為交換,這些大樓必須留一定比例的戶數用於平價租售。現任紐約市長de Blasio計畫要在10年內創造20萬戶平價住宅,包含新建的12萬戶和舊屋轉型或都更而來的8萬戶。這個做法行之有年,當然對中低收入族群有所嘉惠,但也有部分開發商以「平價住戶和一般住戶不同門出入」這類的歧視做法來「維持房價」。有所謂普世人權,就有普世皆然的貧窮歧視。

20年來,紐約的房租平均已漲了40%,隨著前前任市長朱利安尼大力「清掃」曼哈頓、迎接原本住郊區豪宅的富人進市區購屋,紐約市的縉紳化、階級化日益嚴重,在彭博任內已達到完熟的排擠現象,窮人被逼往交通愈來愈不便的地帶落腳,這個最多百萬富翁的城市,每個夜晚,都有約6萬名無家可歸者睡在街頭。稀少的國宅申請者眾,抽中的機率不高;而平價住宅,只是紓解愈來愈多中低收入者競爭少量平價租屋的窘況,對真正赤貧的民眾沒有太多實質效益。平價住宅安頓了正在貧窮化的中產階級,而最弱勢的群體,依然需要公共住宅。

台北的狀況和紐約不同。首先台北原就高度住商混雜,再者這裡沒有華爾街鉅子及全世界一擲千金的富豪聚居,卻有著投資炒房造成的高空屋率。台北的房價不合理的高,租金水準與房價比起來相對合理,但擁眾多房產出租的包租公婆們遊走法律邊緣,租金所得沒有報稅、租屋不符消防規範、屋況老舊混亂且盛行各種於法無據的租屋契約。在地狹人稠的台北,政府得地建屋不易,北市府想做的「公辦都更」當然是建商最歡迎的,但真正能健全市場機制、使租價房價正常化的,是以高稅率課徵空屋稅。當把房子空著等漲價比出租並乖乖繳所得稅不划算時,市場上的合法出租物件自然增加,租價才能合理,也才能減輕台北滿地空屋而租不到房的怪象。

因此,柯文哲的首個社會住宅方案,雖是好的第一步,卻誤解了社會住宅,無法落實居住正義。嚴格來說,如此方針甚至可能將真正的弱勢者排斥到更邊緣的位置。這批小坪數聯開宅能容納的不超過兩千人,公共資源被用來提升「收入不錯、沒小孩又肯花錢」的年輕中產階級生活品質,而接下來的公辦都更爭議更不在話下,我們還是看不到真正「保障弱勢居住權」的社會住宅在哪。表面上做了社會住宅,實際上仍未照顧到最弱勢居民的需求,反而會加深社會隔閡、為角落更添暗影。

讓弱勢者有適合的住所安身,不只是公義問題,更是社會安定的要件。我在紐約下東區一次採訪時,偶然被邀進一個初次見面的公共住宅居民屋裡,她是拉美裔的勞動階級單親媽媽,丈夫過世後獨力扶養兩個女兒,而如今孩子都在外讀大學,前途看好。她的住處可謂物美價廉,佈置得溫馨明亮,當我稱讚她的公寓時,她笑說自己很幸運。「紐約太貴了,當時如果不是租到這裡,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她說她年輕時有酗酒問題,後來盡力戒酒並要求自己的孩子上進、受高教育,「所以她們不會重蹈覆轍,不會像我一樣。」安身方可立命,這個家庭發生的階級流動,正顯示了社會住宅帶來的脫貧助力。

低薪青年、獨身老人、中年失業者、身心障礙人士、中低收入勞工家庭,這些才是社會住宅該優先照顧的對象。經濟弱勢者購車能力低,最需要臨近大眾運輸的居住地點,這批捷運聯開宅用來試辦以所得計算房租的浮動費率社會住宅,其實再適合不過。北市府的住宅政策,若接下來不朝這個方向走,恐怕正義將淪為空談,而歧視難以消除。

身障關鍵字[地震]標籤 歧視 住宅 政策 中低收入 身心障礙人士

標籤: , , , , , , , , , , , , , , , , , ,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