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腦麻患者的扶養、人權與教育


2015032812:21 蘋果日報

作者:吳研嘉(腦性麻痺四肢痙攣型患者,台大大新社社員,台大社工系學生)

我一出生便罹患了腦性麻痺四肢痙攣型,與其常伴18年下來,大致也略知其中的痛苦與難處。猶記得母親曾和我提過:「妳被診斷出來的時侯啊,馬上就有社工來問我們要不要『出養』。」這雖然很殘酷,但事實就是如此,有身心障礙(罕見疾病)孩子的家庭需要有很高的抗壓性、挫折忍受力與危機應變能力,如果雙親沒有這樣的條件去面對如此艱困的情況,那其實『出養』這個決定對雙方都好,因為這代表有另一對父母有完全的準備,可以帶給孩子更好的未來,或許有些父母會因為「面子」問題而不願意採取這樣的舉措,但是我認為,比起之後因為無法調適而選擇逃避,犧牲了孩子的生活品質與教育,這是萬不得已中最好的選擇。

腦性麻痺依腦傷程度的輕重,身體機能的受損狀況亦不盡相同,事實上,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病例。一般人常有錯誤觀念,認為腦性麻痺會伴隨智能不足,但數據顯示,約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智商正常,之所以容易被誤解,是因為某些患者的臉部肌肉控制能力不佳,說話時會有表情扭曲的現象,而本次新聞事件中的腦麻患者,其形態又是在族群中最聰明的一類,那麼,為何他需要就讀啟智學校?

答案很簡單,因為一般學校無法滿足他的就學需求,父母要上班、爺爺奶奶無力陪伴的狀況下,在那裡他可以受到具備特殊教育專業老師的照料,確保安全無虞,比起一般學校的輔導室裡,一個老師負責十多個學生,表面上看來是更周到的。

但問題是,在啟智學校不會有正常的認知學習,只有生活自理的練習和最簡單的生活機能維持而已,所以單純肢體障礙的孩子在那裡的發展其實是非常有限的,因為沒有人能持續的和他聊天互動,他情緒方面有困難的時候,沒有人察覺,並且做出最適切的處理,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斷地對自我價值產生質疑,他只知道難過的時候去撞牆、打人或者自殘,會讓他感覺好一些,但到頭來卻把自己逼上了黃泉路,試想,如果有完善的制度輔助,使得他可以在一般學校的普通班裡學習,結交到一群願意接納他的好朋友,找到不一樣的抒壓方式,是不是結局就會不一樣?

身障關鍵字[腦部寄生蟲]標籤 腦麻 患者 扶養 人權 腦麻患者

標籤: , , , , , , , , , , , , , , , , , , ,

不受身體限制 腦麻孫育仁騎出一片天


2015-03-28 14:49 自由時報〔記者陳炳宏/台北報導〕

走路一拐一拐左右搖擺的腦性麻痺患者,你能想像他上馬比賽的雄姿?由遊戲橘子關懷基金會與TEDxYouth@Taipei共同舉辦,邀請已經為台灣站上國際舞台的一群年輕世代,以18分鐘短講方式,分享其闖蕩世界的勇氣與經歷,其中台灣首位世界盃的身障馬術參賽選手孫育仁克服肢體障礙,成為台灣之光,下一個目標是2020年東京奧運。

25歲天生腦性麻痺患者孫育仁,原本一直被腦性麻痺所困擾,想要做甚麼都被限制,就好像是蟲蛹中的蝴蝶,無法掙脫,而在15歲時偶然的機會裡,接觸到馬術治療後,發現自己騎在馬背上時,可以擺脫走路一拐一拐不便,與一般人無異地的騁馳跑跳,體會到自信、驕傲與成就感,因此而愛上騎馬。

而練習半年後,在希望盃身心障礙馬術比賽奪冠,更是讓孫育仁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個馬術選手,孫育仁說,教練提醒過磨練與改變是最苦的,但自己仍不放棄,並從最基礎的清馬便開始學起,而包括摔馬、被馬咬,都曾經歷過。

後來與英國比賽,更讓孫育仁吃盡苦頭,因為自己在殘障等級判定時,被判為身體狀態較好的三級,因此好幾次都差一點點就拿名,這也讓孫育仁一度想放棄,直到2013年重新鑑定後改成二級,努力不懈的孫育仁終於拿到世界盃的門票,成為台灣首位世界盃的身障馬術參賽選手。

孫育仁勇敢地說,沒有腦麻的孫育仁就不會有世界盃的孫育仁,沒有教練團等許多人背後幫忙,光靠自己努力也無法達成今天的成就,想法與態度決定一切,唯有保持夢想,並在生命中不斷地勇敢嘗試,不要害怕,才能有所成就。

孫育仁說,自己不是要炫耀自己有多厲害,而是要告訴自己:「我做到了,我完成了心目中的夢想!」,孫育仁也呼籲社會大眾應該給身心障礙人士多點機會、力量,同樣的他們也會回饋社會正面的能量,甚至跟自己一樣成為台灣之光。

台灣馬術治療中心課程主任林嫵恬與表示,去年參加世界盃,政府僅補助5萬元,與英國用運動彩券補助近2億,簡直是天壤之別,而鄰近的香港,今年也延請英國金牌教練提升戰力。

目前孫育仁目標定在2020年的東京奧運,但要先到國外進修,一想到數百萬的經費,孫育仁欲言又止,林嫵恬呼籲政府相關單位,可以重視這些有實力的選手,讓他們可以持續發光發熱。

身障關鍵字[空姐穿睡衣]標籤 身體 限制 腦麻 一片天 腦性麻痺

標籤: , , , , , , , , , , , , , , , ,